1881年,俄國開始公開反猶,每一次暴力行動后,都把一批新的移民趕出裹緊。
猶太人把米國當做理想中的避難所,因為,在他們的心目中,遙遠的太平洋彼岸每一暴力,沒有歧視,沒有眼淚,只有平等的待遇和成功的機會。
可惜,等待他們的卻是,層出不窮的反猶言論,和限制性的措施。
于是,初來乍到的猶太人們,只有依靠猶太組織和慈善機構生活,許多人一貧如洗。
但,比他們更慘的是華人移民。
后世稱為“華人”,此時,很多地方還稱之為“唐人”。
但,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移民的家人,后來的華人社會,除了廣東臺山人外,其他的人已經不再使用唐人這個古老的名稱了。
19世紀,很多華人被“賣豬仔”,聽信了謊言,輾轉到了米國。
太平洋鐵路,加州鐵路,諸如此類,都是建立在無數華人的尸骨之上。
之前,文嵐參觀了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。
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學院,“丁龍漢學講座教授”這個頭銜是世界漢學學者的最高榮譽,只有寥寥數人曾獲得此項殊榮。
而這位丁龍先生,真名馬萬昌,又名馬進隆,是一位從修鐵路的苦力華工變成一位倍受尊敬的管家。
“進隆”與“丁龍”在臺山話中語音相似,于是,以訛傳訛,馬先生的真名便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。
1901年,他捐獻了畢生積蓄12000美元,促使哥倫比亞大學開設了漢學系。
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學系對中國近代文學影響深遠。
民國時期,有一萬多國人到此留學,不乏諸如胡適、陶行知、馬寅初、聞一多等后世知名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