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的住址打聽了一圈之后,文嵐一無所獲,帶著在附近店家買的小物品,黯然離去。
但,文嵐沒有泄氣,因為這事本來也沒大多的希望。
隔天,文嵐又摸到了北京,找到了關博萱說的那個小院子。
望著那個三進院子,文嵐再次感嘆,有底蘊的家族就是不一樣。
所謂的小院子,也遠超后世的別墅區(qū)。
文嵐走進巷子,走進關博萱幼年時住過的院子。
院子里面,已經(jīng)基本找不到舊年的痕跡。院門內(nèi),被大致截成三個四合院,里面擠滿了男女老少的衣物。在老房基外,有人用木板、泥磚搭建拓展而成的各式小屋,把院子擠著滿滿當當,閑人根本落不下腳。原來的花基早已被破壞,只剩一些余痕,卻也是種滿了蔥姜蒜等市場。
文嵐摸著被熏黑的石雕,猜想當年的盛景。
“你找誰?”一個帶著紅袖章的大娘,從北邊的小房走了出去,警惕萬分地盯著文嵐。
文嵐把手垂在身側:“奶奶好,我想打聽個人。您搬過來這有多久了?我想找以前住在這的人。”
大娘掩上門,站在文嵐一米遠的地方,盯著她瞧個不停:“小朋友,你想找誰?我在這住了20年了,只要你說得名號,我大概都會有印象。”
“20年,那就是解放前就已經(jīng)住在這邊了?那,你知道這房子以前的主人搬去哪里?”文嵐看了一眼大門,往返途徑依然暢通無阻,便安下心來小心打聽。
“這房子的主人?換了好幾手了,你找的人姓什么,叫什么名字?”大娘慢慢走了過來,試圖更加靠近文嵐。
大娘的眼睛就如同一部B超儀器,把文嵐一舉一動放大,尋找破綻。
被人盯著查看,文嵐總覺得那里不對,不由自主地一步一步往外退:“我想找我媽媽家的親戚,可是我記不清他家在哪里了。”
“哦,那你家親戚姓什么?”大娘步步上前,與文嵐的距離基本保持在一米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