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天晚餐提前,橙紅的太陽還掛在地平線上,李家便開始準備吃飯了。
二堂哥李文輝端著從飯堂打好的飯菜,應邀參加聚餐。
今晚的主打食物是湯圓,各種餡料的湯圓,齊聚一桌。
后世的湯圓多數都是直接在超商買冰凍湯圓,即便是偶然心血來潮想自己動手,也是直接買現成的糯米粉。
可這些在這個時代都是空想,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。
現在的糯米粉都是預先浸泡一天,瀝干水分后放入石臼里面反復舂碎,然后曬干成糯米粉。在農村,一般一個自然村總有一戶人家有石臼,到了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的時候,就輪流排隊。輪到的時候,不管多晚,都會讓家里的年輕小伙子或姑娘們趕緊上去抓緊時間舂一會兒。舂到差不多時,便全部倒出,篩出粗顆粒,再倒回去重新舂。舂好的糯米粉,趁有太陽的時候,趕緊曬在外面,過年的時候便能派上大用場。
在南方,過年吃湯圓、吃糍粑,都是必備的節目。所以,過節前一個月,村里的石臼就沒有空過。那種嘭啊嘭啊的聲音,總是環繞在耳邊,經久不散。
在南方農村,過年期間還有一種用具基本沒有休息的時候,那便是石磨。石磨可以磨豆腐、磨米粉、磨粗糧,每到春節前后做豆腐的高峰期,那也是需要用木桶占據先機,大排長龍。每個村落里面的石臼和石磨,每逢重大節日,幾乎都沒有空閑的時候。
李家不會做豆腐,當然沒有去借用石磨,但這糯米粉還是花費了不少功夫。糯米一部分是李文輝上次從家鄉帶回來的,一部分是文嵐利用如意門在外面買的。提前泡好糯米后,趁還沒到高峰期的時候,關博睿和李文輝便與另外兩家好友一起合作。兩人花了一整個休息日的時間,用兩個大血泡,才換回來一包糯米粉。
中午,關博萱沒有睡午覺,利用午休時間,將泡好的紅豆炒成豆沙,把芋頭熬煮成芋頭絲。下午,文雅和何雅清把蘿卜絲、豬油渣、香菇、蝦肉干都切成細粒狀。傍晚,全家人一起動手,包出了咸甜兩種口味的湯圓。
上手之后,文嵐才知道,要包出一個好湯圓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。一塊濕度適中的糯米粉團,經過拿捏,緩緩捏成杯狀。裝上餡料,再把它搓成球狀。完工時,要求湯圓一丁點餡料也不能外漏。否則,湯圓容易外泄,湯水就會渾濁。
耗時一整天,開心五分鐘。
一碗香甜可口的湯圓下肚,雖然似乎真的比機制的湯圓味道鮮美一些,但文嵐還是寧愿直接買冰凍食物。
工業時代的商業化食品,果真是解救家務的救星啊。
既然是團圓飯,當然也少不了上海的八寶飯。在老上海人心中,八寶飯象征著團團圓圓、甜甜蜜蜜。對于李文輝他們來說,可能更習慣于吃糖炒糯米飯。所以,這道重頭戲當然是由何雅清主廚。
紅豆,是炒好的豆沙。5分錢一包的蜜餞,切成碎粒,裝飾在八寶飯上。蜜棗、紅棗、椰絲,加上文嵐非上添上蝦干、干果、臘肉,花花綠綠的,鋪滿整個碗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