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文嵐拿著分給自己的喜糖,回了里屋。
外屋,關博睿兄妹在儲物柜里一通翻找,試圖找出價格相當、合適又實用的回禮。
這年頭,結婚隨份子,遵從古意,相互幫助。大家如果送上幾張購貨券、幾尺布票,都是不薄的隨禮。可蔡家這場,兩家不過是點頭之交,平素沒有往來,也沒有參加婚宴,再送那么貴重的東西,似乎就有點過了頭。
關氏兄妹一番討論之后,包了一小包蝦米和海虹干,找個機會作為回禮送去蔡阿姨家,算是平了這份人情。
1961年的春節前,物質依然非常緊張,菜式質量數量都比往年低了不止一個級別。即便有文嵐拿出來的熱帶水果和海魚海蝦,有關家兄妹用盡心力挪換的食品,可對于文嵐來說年飯桌上的菜式依然乏善可陳。
最讓文嵐覺得詫異的是除夕夜吃得是餃子,當然關家兄妹叫得是餑餑,居然是素餡的。按照文嵐的理解,餑餑應該是旗人稱呼。史書上,慈禧的餑餑局是專門做糕點的,而且是在原有的點心局之外專設的。慈禧太后的專屬西膳房,能做點心400多種,只是不知道有多少是餑餑局里做出來的。當然,某種意義上說,餃子也是糕點的一種。
關于素餡餑餑這事,文嵐私底下問了關博睿,才知道這是姥爺家的習俗,在關氏兄妹單獨開火后又恢復的老傳統。舊時,京城除夕夜的餃子一定是素餡的,不帶一點葷菜,也不帶任何刺激性植物。因為,以前除夕夜需要祭神祭祖。這種請神餃子必須是凈潔的,表示素凈平安一整年的意思,當然也有表示鄭重、自律的意思。
后來,文嵐打聽了一下,附近來自北方的人家也基本都保持老傳統,除夕吃素餃。當然,也有些人家,不拘小節,只要是能糊口的,能比平日稍微豐盛一點的食物,都搬上了桌子,裝扮一年一度的盛宴。
此時的華國,人們忙于生產,很少放假,更沒有后世的大型慶祝活動。最早的一屆春晚得二十余年后才會出現,現在的電視節目很多還是直播。是真真正正的直播,這邊舞臺上對著設備唱戲表演,那邊電視臺的數據就直接傳出去,幾秒鐘后觀眾們便能通過信號收看電視節目。此時的北京電視臺也就是后世的中央電視臺,每周放八次節目,星期天上午還有一次特增的節目。可惜,現在有電視機的人家稱得上是鳳毛麟角,文嵐就算能從外國買回電視機,也根本不可能找到借口拿出來用。
于是,春節無聲無息地來了,文嵐基本沒有感受到什么節日的氣氛,日歷便已經翻了過去。
晚飯后,又是李家學習時間。
今天,是古文背誦,每個人各自布置了課程,分別考核。李家姐弟聚在房屋里學習,只有文嵐無所事事,閑得發慌。身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嵐,在其他人眼里,此時還是文盲,雖然她對哥哥姐姐們正在背誦的詩詞文章都早已爛熟于心。
鑰匙聲響起,文嵐竄過去,打開門一看,原來是關博睿加班回來了。
“舅舅好!”文嵐乖巧地叫道。
“文嵐,今天有事,不能出去,你乖乖呆在屋里吧。你媽媽呢,在忙嗎?”關博睿揉了揉文嵐的頭頂,問道。
“我媽在抽查我小哥功課呢。”文嵐右手往外屋文彬他們的床鋪那邊一指。